最新信息
热门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正文

“古国时代”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2/3/31 来源:赵辉 浏览:次 字号:

 摘要:自公元前 4000 年或稍晚至公元前 2300 年,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同质农业村落,随着生产力提高和社会总人口的增殖,导致了整合聚落群的政治行为,造就了“古国”的聚落形态。古国的社会演进呈现出高低参差的状态,强者不断壮大,进而迈进更高层次的王朝时代,开启了三代历史的大趋势。

  一 “古国时代”的提出

  根据先秦文献,自夏启始,废禅让,家天下。以后的中国历史就主要围绕着一个中央王朝展开了。考古学资料中能和文献里的夏最大程度地对应的是二里头文化和其都邑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分四期,在二里头遗址上从第二期开始出现了以路网和高墙区隔开来的严格规划的城市、宫城和大规模宫殿建筑群以及从中所见的宫室制度、完备的等级制度、成熟的青铜冶铸业等等。而源自二里头文化的酒礼器、牙璋之类在岭南、西北、西南、北方都有普遍发现,透露出的它们承载的制度、仪礼等文明因素已然远播四极八荒,这些都显示出一派前所未有的中央王朝的气象。尽管当前学术界对二里头是否能严丝合缝地和夏对应起来还有些争议,但因为再也找不到能与文献记载更好对应的考古记录了,所以对二里头文化是否等同于文献上的夏的谨慎态度不足以从根本上动摇我们对历史大势的成见。

  二里头文化之前,一些地方社会已经发展进入到可以称之为文明的社会阶段,但尚未显露出二里头文化那种王朝气派,也没有像二里头文明那样由商周两朝继承下来和发扬光大。显然,二里头文化是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为了区分前后,我们找到了一个可以和王朝时代“对仗”的说法——“古国时代”。

  二 见于文献的古国

  “古国”的称谓由来已久,学术界每每因之。先秦文献中时人回忆上古天下形势时皆言“万国”“万邦”。如《史记·五帝本纪》:(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尧)“百姓昭明,合和万国。”《书·尧典》:“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书·大禹谟》:“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史记·夏本纪》(禹)“众民乃定,万国为治。” 《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今其存者,无数十焉。” 《吕氏春秋·用民》:“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而三千余国。”“万”是虚数,言其数量众多。可见有夏之前,“国”是普遍的存在,是地方性的、自治的政体,是参与更广泛社会政治的基本单位。至于黄帝、帝尧是否有能力“监于万国”“协和万邦”,这在迄今为止的考古资料中难寻证据,所以存疑。

  按照以上的说法,夏之前的中国大地上就已经是列国林立了。进入三代,国这种地方自治政体依然存续着,只是数量逐渐减少。这是中央王朝不断对其翦除、兼并的结果。所以《墨子·非攻下》说:“古者天子之始封诸侯也,万有余;今以并国之故,万国有余皆灭,而四国独立。” 《战国策·齐策 四 》 也 说 :“ …… 大 禹 之 时 , 诸 侯 万国。……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说的就是这个几近两千年之久的过程,同时也说明在王朝之内,众多前朝旧国在三代之中曾经长期保存下了。《诗·大雅·文王》:“仪刑文王 ,万邦作孚。”周初还有“万邦”。它们分散在王畿之外,继续参与王朝的社会政治。当然,三代的情形有些变化。依太史公所言,从夏代开始就有了分封立国的做法。原因是中央势力尚不够强大,通过“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于是,在王畿内外就有了两套政治结构。王畿为中央政权直接辖治,之外则还是列国并立的旧景观。只不过列国之中有了一些新封国家,与旧国掺杂在了一起。《荀子·儒效》说,周初封建,“立国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余者按《史记·周本纪》说,还有功勋望族,尤其是神农、黄帝、帝尧、帝舜、夏后氏后裔和殷遗民的封国。这一部分与其说是分封,不如说是被周王室钦定认可的旧国,而未被重新封建或没有载进史册的国,理当还有很多。

  有关古国形态的描述,在文献中不多见,且文献所说的究竟为时人对上古的记忆,还是根据对当时既存旧国的来对上古情况的揣测,是很难分清楚的了。但因为有这些旧国存在,相关文献也就不完全是杜撰。所以我们还是能从中揣摩出一些上古情形的。

  国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写作“或”。《说文》段注:“盖或國在周時为古今字。古文只有或字。”或字从戈,从口,即人口和武备。后加框为“國”,暗示有了明确的疆域。又据《说文》段注引《周礼》注:“古者城墉所在曰国……”也即境内有城。此外,不同的国,很可能还有自己的信仰、仪礼、制度。《史记 鲁太公世家》说伯禽至鲁,“变其俗,革其礼……”太公封于齐,“……简其君臣礼,从其俗……”在仪礼上,封国尚且需要变通,土著国家更不会和姬周一致了。

  归纳起来,在先秦人们的眼中,国是由人口、武备和明确疆域以及域内城郭构成的并持有自己的一套仪礼制度的地方政治实体。

  国的规模似乎不大。《孟子·万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方百里,换算成今天的度量大约是40千米方圆大小,面积和今天中原地区的一县相仿。《战国策·赵策》所说:“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按周制,一尺23.1厘米,八尺为丈,则三百丈约为550米。在这里,我们不必太纠结以上两个数据是否准确可靠。文献透露给我们的重要信息是这些国的规模不大,是“小国寡民”(《老子·道德经》)。

1 [2] [3] [4] [5]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