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遗存的保护是考古学研究的前提,考古学研究是文化遗产合理利用的学术基础。要加强古代遗址的有效保护,有重点地进行系统考古发掘,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要统筹安排,申报项目要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申遗工作的‘三个有利于’,不仅为良渚遗址申遗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遵循,也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方针。”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柳河说。
“良渚遗址考古挖掘和研究工作已持续83年,四代考古人倾心奉献,才有了今天的重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研究、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和古代遗址有效保护的论述,更加坚定了我们守护良渚遗址这一精神家园的信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说。
明确申遗范围、夯实申遗基础条件、编制并提交200多万字的申遗文本……一项项工作有条不紊,合力推动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迈上新台阶。2018年1月26日,中国政府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良渚古城遗址》申报2019年世界遗产项目的全套提名文件。
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这处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伟大见证,让全世界瞩目。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倪雁强 吴煌摄
精心守护 绽放文明之光
——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
到过良渚遗址的人们,一定为眼前的景象惊叹——杭州近郊的城市化前沿地带,良渚遗址及其风貌得以整体性保护,五千年前的古代中国自信从容;遗址所在地杭州市余杭区,数字经济风起云涌,新时代里的现代中国活力澎湃、日新月异。
然而,新世纪之初的良渚遗址,一度处在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中。当时,《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正在编制,保护圈的范围大小直接关系到保护的力度,对地方政府来说,保护良渚遗址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在保护的同时还要谋求发展。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指出,我省的文化遗产保护任务依然艰巨,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仍然突出,一些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习近平同志对一些地方将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对立起来的行为提出警示:“如果说以前无知情况下的不重视还可以原谅,那么现在有认识情况下的不重视,那就是意识问题、政绩观问题。”
良渚遗址属于历史,属于现在,更属于未来。如何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是走过五千年的良渚面临的“时代之问”。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浙江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同志的殷殷嘱托,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理念,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好良渚遗址。省委把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写入《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省委和杭州市委都把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写进党代会报告;制定专门的地方性保护法规《杭州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注重考古研究,组建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一系列高规格的举措,探索着良渚遗址的保护、利用、传承之路。
省委书记车俊强调,良渚遗址保护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交给浙江的光荣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认识良渚文明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切实加强遗址保护管理,全力推进申遗工作,进一步擦亮良渚遗址这张世界级文化金名片。
良渚遗址所在地余杭区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大遗址保护补偿机制,从新城区土地出让毛收入中拿出10%反哺良渚遗址保护;每年安排近1000万元资金鼓励各村社开展遗址保护;遗址保护区建筑只做“减法”,与良渚遗址保护和利用无关的建设招商均暂停……一系列措施应运而生、相继出台,时刻守护着遗址山山水水的历史环境。
干部群众多年来接力奋斗保护好良渚遗址,同时也跳出遗址区求发展。遗址区外,新建农居点、新辟工业园区,鼓励遗址区内农居房和企业外迁,培育文创、旅游等“零污染产业”;遗址区内,保留下来的村落修复净化环境,初现水美草丰的历史风貌。
如今放眼42平方公里的良渚遗址保护区,鸟鸣山林、花香蝶聚,轻风自然、白鹭飞翔。“作为全人类共同遗产的一部分,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良渚遗址的保护和传承永远在路上。”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俊杰说。
五千年前,祖先点亮文明绚烂的火花,在世界文明史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五千年后,我们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好良渚遗址,传承历史文脉,开拓灿烂未来。古代与现代的交相辉映,这是对历史的至高敬意。
良渚的故事,依然在现代熠熠生辉;文明的圣地,必将在未来生生不息。
渝公网安备 50023202000160号